血液的酸鹼平衡是人體最重要的平衡機制。人體血液保持弱鹼性,即pH值在7.35-7.45之間,體內的酵素反應及循環代謝系統才能正常運作。
為了維持體內pH值的穩定,除了靠消耗體內鹼性金屬離子,來中和酸性物質,也靠腎臟在排尿來調節。借由尿液pH值分析,即可知道身體偏酸或偏鹼,並作為健康管理及改善飲食習慣的有用指標,達到疾病預防的目的。
偏酸的體質,會消耗體內鹼性金屬離子如鈣﹑鉀﹑鎂﹑鈉等,讓血液恢復偏鹼。除了鈣可透過消耗骨鈣補足外,血液會因為缺乏鉀﹑鎂﹑鈉、鐵等,使血液顏色加深及血液粘度增高,代謝機能下降,血液品質大幅下滑。如果身體無法應付大量礦物質需求,pH值下降至小於7.35,就會引發酸毒症。
尿液分析方面,一般尿液的pH值在5.5至7.5之間,pH值在5.5至6.5之間屬輕微偏酸,不嚴重,但需注意觀察,pH值在5至5.5之間屬中度偏酸,應積極調整體質,pH<5屬嚴重偏酸,一般是在極度饑餓狀態下或酮酸症,需立即進食或立即就醫。另一方面,尿液太鹼pH>7.5可能是尿路受細菌感染,也需立即就醫。尿液最好維持在健康的PH6.5。雖然尿液pH值在健康管理與預測,飲食營養的管理與改善,及生活作習的調整及保養方面,具有非常重要的指標意義。
透過測試尿液pH值,可以檢視自己的飲食是否健康。尿液的檢測非常容易,市面上一般藥妝店,就可以買到酸鹼度試紙,利用顏色變化,就能輕易判斷尿液的酸鹼度。由於一天之中,尿液的酸鹼度會隨飲食作息動態變化,建議測試早上起床的第一泡尿(取尿液中段) 作為參考依據會較為準確。
影響尿液PH的常見因素
摘自馬偕紀念醫院馬偕院訊, 第200期, 1996.1, P20
當體内酸性物質過多,血液偏向酸性,腎臟加快酸性物質的代谢速度,長期下來會造成腎臟負荷。台灣目前的洗腎率是世界第一,與國民體質偏酸,及藥物的濫用習習相關。改變飲食習慣、調整生活作息、放鬆心情、多運動等是改善酸性體質的不二法門。
留言列表